
成都共享办公室:在“公园城市”里长出的一片新森林
——从产业集聚区到社区咖啡馆,一张办公桌如何改变一座城?
——从产业集聚区到社区咖啡馆,一张办公桌如何改变一座城?
一、“第三城”的底气:渗透率3.2%,西南第一
2025 年仲量联行的最新统计显示,成都甲级写字楼里“共享办公”占比已达 3.2%,仅次于北京、上海,被业内称为“灵活办公第三城”。
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:
2025 年仲量联行的最新统计显示,成都甲级写字楼里“共享办公”占比已达 3.2%,仅次于北京、上海,被业内称为“灵活办公第三城”。
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:
-
侠客岛、梦想加、WeWork 等 20 余个品牌、超过 120 个网点,把高新区、天府新区、锦江 CBD 的甲级写字楼“切”成了可以按月起租的工位;
-
2025 年上半年,全市灵活办公面积新增 20 万㎡,相当于过去三年增量的总和;
-
租金只有同楼传统办公室的 50% 左右,1400 元/人·月就能在 IFS 或菁蓉国际广场拥有一张带咖啡香的办公桌。
二、为什么偏偏是成都?
-
产业:电子信息、新消费、绿色经济三条千亿赛道同步爆发,初创公司“批量”出现。
-
人才:蓉漂计划累计吸引 600 万人才,灵活就业者超 300 万,他们不想被 5 年起租的写字楼“套牢”。
-
政策:天府海创园、瞪羚谷创业社区把共享办公写进了政府产业功能区规划,共享实验室、共享检测设备同步开放,入驻率 81%。
三、一个工位的“成都日常”
-
07:50 地铁 1 号线科学城站,王芸刷卡进入梦想加,小程序自动为她点亮工位灯;
-
10:00 隔壁做氢能电池的团队把会议室预约系统“刷爆”,10 人大会议室是他们最抢手的地方;
-
12:30 一楼咖啡馆,做国潮 IP 的 95 后老板和做数据挖掘的 CTO 拼桌吃饭,半小时后敲定一场联名直播;
-
20:00 办公楼依旧灯火通明——仲量联行的数据显示,成都共享办公用户周末加班时长比北京还高。
四、“森林”开始自我进化
-
从“二房东”到“运营商”:WeWork 太古里项目用数据分析实时调整工位分配,入驻率 85%;本土品牌侠客岛则在社区里植入投融资对接会,增值服务收入已占总营收 35%。
-
从“一张桌子”到“一条产业链”:天府海创园把共享办公、共享实验室、共享检测设备打包成“拎包科研”套餐,芯片初创公司 3 天就能流片。
-
从“CBD”到“社区”:锦里、宽窄巷子周边的共享办公空间开始孵化文旅体验、城市更新项目——老茶馆楼上长出元宇宙剧本杀,游客和创业者共用一座天井。
五、隐忧与下一站
-
供应洪峰:2025-2027 年成都还将交付 240 万㎡甲级写字楼,非核心区空置率已破 30%,共享办公品牌需要找到“去中心化”的新场景;
-
政策退坡:部分园区靠补贴维持低租金,一旦政策退坡,运营商必须靠真正的社群和内容留住用户;
-
隐私与开放:开放式工位让商业秘密“肉眼可见”,可灵活拆卸的智能隔断、独立隔音电话亭成为新的刚需。
六、结语:当一座城市把自己“共享”出去
在成都,共享办公早已不是“二房东+咖啡机”的简单组合,而成为政府、资本、产业、人才之间的一套“操作系统”:
在成都,共享办公早已不是“二房东+咖啡机”的简单组合,而成为政府、资本、产业、人才之间的一套“操作系统”:
-
对政府,它是产业功能区的最小颗粒度运营单元;
-
对资本,它是观察初创公司的“实时财报”;
-
对产业,它是把上下游“压缩”到同一楼层的“高速电梯”;
-
对 600 万蓉漂,它则是一张可以今天租在高新区、下周搬到宽窄巷子的“城市通行证”。
当北京的共享办公还在讨论“盈利模型”时,成都人已经把共享办公做成了“城市生活方式”——一杯咖啡、一张工位、一条产业链,都在同一个屋檐下生长。
关键词:成都共享办公室,成都联合办公,成都写字楼出租